图片爱晚

五凤溪游记——贺孝达

日期:2014-10-30 阅读:253
分享到:

五凤溪,在距简阳沱江上游37公里的金堂县境内,在以往水运为主的年代里,它是成都物资东流的必经通道,有“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之称。当地民谣云:“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 五凤溪,一摇浆,要装成都半城糖”。那时简阳的棉花,自贡的井盐,内江的白糖,成都运向川东的百货,主要靠五凤溪水陆码头转运,那时,这江上百舸争流,码头桅杆林立,船工们高亢嘹亮的沱江号子飞扬,古镇上商贾如云,挑夫们如蚁一样在江边山路上挥汗如雨,江边河边半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商铺里是何等的喧嚣热闹……如今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铁路公路的轰鸣声取代了这里的水运,沱江号子声则在五凤溪上空渐行渐远。


记得孩提时,父母带我乘火车上成都,途经五凤溪正值下雨,从五凤溪铁路桥上望去,只见那古镇柳溪河上安凤廊桥里人头躜动好是热闹。人群中一些人向从火车桥上驶过的列车瞭望。在雨滴的水幕中,途经桥上的过客互相欣赏着对方流动的风景画。


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与朋友莅临五凤溪,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五凤古镇依山而建,一面临江,三面环山。青山葱郁,其峰有五,遥望之若冲霄五凤,五凤之间有小溪,终年水色清澈,故名五凤溪。由于地处偏僻,古镇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古建筑,小镇上五条街道均以凤字命名:金凤、青凤、小凤、白凤和玉凤,被戏称为“金青小白玉”。大多商铺居民街巷均顺山势河道而建,有些地方地势逼窄,只有半边街道,房屋随曲合方高低错落有致,故有“半边山江,半边城”之美誉。


由于地处水陆码头交通要冲和物资云集处,加之明清“湖广填四川”的大量移民,除了发达物流经济外,外来文化在这里与本地文化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这弹丸之地随之润育了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宗教文化、客家文化、码头文化、会馆文化以及蜀绣文化等文化奇观,为后世积淀了树大根深的文化土壤。通过历史沧桑岁月的洗涤,现仅存的关圣宫、南华宫、观音堂、王爷庙、火神庙、基督教堂等人文景观仍让游客们心旷神怡、连声称赞。还有200多年历史的贺家祠堂,李氏、刘氏宅院也使人们了解到客家人来到此地艰苦创业耕读传家建设幸福家园的艰辛历程。


游览了古镇市容、名胜古迹后,我专门去朝拜了我们贺氏家族的名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贺麟故居。在沿游客骑行小道顺流水潺潺的柳溪逆水而上,到了建在古镇旁炳灵村茂林修竹掩映的贺麟故居,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三重四合院群落,占地近20亩,有房屋约80间。走过小桥旁古老的水车,一对雄壮的石狮守着主人的宅院,一块“心意”匾额高悬在朝门上,寓意着主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到后来成为哲学家、思想家的愿望和历程。正堂屋里主人的青铜塑像目光炯炯有神,他那深睿的目光及脑海里融汇了中西文化,儒化西学而中用,为民族振兴蕴藏传授宝贵的精神食粮。在20世纪中期,他创建了“新心学”哲学思想体系,与冯友兰、熊十力、梁漱溟等人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复兴儒学、拯救民族危难,发扬光大程朱理学作出了具大贡献,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


在“耕读传家”匾额下的庭院中有先生1923年与元配夫人刘自芳完婚时及父母兄弟的合影,此时他正在成都石室中学读书。192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主攻哲学,为追求欧洲哲学先驱黑格尔,1930年又转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时任民国总统蒋介石经常请先生讲授西方哲学知识,先生便常是总统府的座上宾。抗战期间他的胞弟及弟媳投笔从戎,出任抗日远征军,曾在印度,缅甸等地参战。解放后,贺麟五弟兄及其家人分别在海峡两岸为祖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弟原为国民党空军中将,其子女多在部队服役。贺麟任北大哲学系主任,女儿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至校党委书记,作为明清移民的客家人,贺麟的先辈为清朝举人,其父贺明真在晚清成都府师范学堂毕业,其本人几弟兄能文善武,在文化教育,保家卫国事业中家庭人员均大有作为。用“文韬武略”形容贺麟家人是名副其实。


在主人“蕴香斋”住房园中停留时空气中流来阵阵沁人心田的清香,抬头望去,一株高拔挺立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正向游客散发主人留下的馨香。我虔诚地与大树亲密相拥,它胸径足足一抱有余,据讲解员介绍,该树龄应有70年以上。我想可否是主人在家时亲手所植?不管是否,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思想家的智慧正像香樟树散发的芳香一样永远洗涤滋润着后世人的心灵,促使人们朝着睿智、理性的方向前行而实现人类美好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先生在研究哲学的同时还致力于帮助家乡子弟的读书学习,用自己多年积成的稿费建立贺麟书院助学基金,资助很多贫困子弟圆了大学梦。对家乡贺氏家族后代凡考上大学者一律给予奖学金,鼓励家乡人多读书,多出人才,多为国家作贡献。几年前我儿子中学毕业在得到大学录取书后与同学去五凤溪游玩,当导游小姐得知他是当年考上大学的贺家后代时表示祝贺,并请他去贺麟书院报喜领取奖学金,他却不好意思没有前去。回来我得知此事,并对儿子说你考上大学是有赖于贺家祖先的荫庇,读好书为国家建设出力是贺家的荣耀。


在五凤溪,贺家是望族,现尚存有多处贺家大宅院。古镇上的贺家祠堂里那一块块金色灿灿的匾额,镂花门窗,一帧帧精美画图,含意隽永的楹联,述说着当年客家贺氏家族艰苦奋斗创业、耕读传家的历史。当地俗语:“到了五凤溪不惹贺(祸)”。足可见贺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贺麟先生于1992年9月逝世,享年90岁。


客家人,其祖先从西晋末年(四世纪初)开始从河南开封为中心,为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并将当时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地。明清“湖广填四川”时,他们中的部分人又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又将其祖辈居住地的先进文化带到四川。这表明客家人发扬了中华民族不畏艰辛、勇于拼博、善于吸收先进文化、耕读传家的优良文化传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客家人后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联想到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二十余年里,两千多万知青上山下乡,遍布全国山山水水,他们给当地带来了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后来知青们返城了,但遗留下的先进文化以及后来当年的老知青们反哺上山下乡之地为落后的山乡带来经济文化的飞跃。这就是人类迁徙史中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而改变当地文化经济的结果。我也当过知青,颇有同感。客家人的昌盛,是因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在其家族中血脉里流淌并发扬光大,这正是今天我们全体中华民族人们都应传承发扬的。只有多读书,积累现代科技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团结一心搞建设,艰苦奋斗,民族才能实现中国梦,国家才会永世昌盛。


跨过古老的石桥,走出柳溪远了,我们一行还不时回望那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桥……”刘欢《故乡的月亮》歌声在我的心中涌出……


2014年10月14日